兩岸關係能有新突破?馬英九二次訪陸為何重要 眾學者這樣看

兩岸關係能有新突破?馬英九二次訪陸為何重要 眾學者這樣看
要聞   4/8/2024   1060

4月7日北京春深季節,前總統馬英九率團告別西安,於中午時分搭乘G872車次高鐵乘坐前往北京,在下午16:32分抵達北京西站,此行的「重頭戲」終於一一登場。
 
回顧2023年前總統馬英九的大陸行,定義為「返鄉之旅」與「和平之旅」,到了2024再次訪中,馬英九在機場談話時則定義今年是「和平之旅」和「友誼之旅」,兩者的差異在哪裡?
 
「馬英九再一次造訪大陸,更是兩岸關係的一大突破,」一位研究台灣政治的大陸學者解讀說,首先馬英九來到北京,相較於2005年連戰「破冰之旅」也是到了北京,受到極高規格禮遇,但當時身份僅是台灣地區副領導人。這一次,馬英九不但是國民黨的前主席,同時還曾經是台灣民選的總統。
 
「台灣的前正領導人來到北京,這在過去從來沒有過,充滿象徵意義,」這位學者指出。
 
其次是時機。兩岸關係如今處於僵局難解的階段,若是透過「和平之旅」緩和兩岸局勢,彼此互相溝通,互相交流,常來常往,為兩岸冰封氛圍帶來和緩的一絲春風,重要性不言而喻。
 
兩岸關係本就有天生結構性的矛盾與衝突,雙方均未找到彼此都能接受並可以共同解決的辦法,既然如此,在這之前,通過馬英九再次訪中的互動交流與對話,學者推測,或許能為下一步兩岸關係如何突破,展開積極的探索。
 
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也同意「和平」是馬前總統再一次到訪大陸所要傳達的主旋律,希望兩岸關係邁向和平發展的格局不要發生變化。
 
對兩岸談判協商影響小
 
「然而,外界對他也不用有特別高的期待,」張五岳認為,由於馬英九現在不是總統,也不是政黨主席,既不擁有台灣的公權力,也不能代表台灣的在野政黨,固然願意盡一己之力開創兩岸和諧關係,達成自身的歷史使命,但是對於兩岸執政者的政治互信、對兩岸的談判協商,以及對兩岸在國際空間,乃至於軍事上的互動跟對話,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
 
無獨有偶,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也有相同的觀察,正因為馬英九已經是卸任元首,二次訪陸的實質意義停留在「新聞事件」的層次,無法上升至「政治事件」及「歷史事件」。
 
楊開煌認為,因此此行無論對台灣也好,對兩岸關係也好,並不會因為被定義為「和平之旅」抑或「友誼之旅」,就真正能帶來眾人所期待的和平或者是友誼。
 
馬團訪中的第三大、也是相當關鍵的意義在於,兩岸暫停許久的陸客來台旅遊、陸生來台求學等兩岸互動,可望藉由這一次兩岸青年的交流,或將出現恢復再辦的契機。
 
截至目前,大陸學位生來台灣就讀學位,自2020年4月之後就暫停開放,僅研習生跟交換生能持續跨海求學;而台灣的觀光客現在可以到大陸自由行,只是陸客自由行和陸客團卻是暫時禁止。
 
「如果馬前總統這一次能促成兩岸之間青年學生跟觀光客的正常雙向交流,對兩岸關係的發展一定有很積極的正面幫助,」張五岳說。
 
不過,張五岳也加了一個但書──開放陸客陸生來台,當然是台灣觀光業者和大專院校在主觀上的期待,客觀現實上來說,在520新總統就前夕的機率不高,可能要等到520或者秋天之後才有機會。
 
「總的來說,兩岸交流比不交流要來得好,」研究兩岸關係多年的楊開煌分析,尤其是兩岸年輕人的交流,何嘗不是一種透過交流與互訪,用以對沖民進黨現在給台灣青年灌輸的抗中仇中的分裂意識?!
 
透過民間的交流,等於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年輕人自己去感受:自己們是不是中國人?自己是不是中華民族的一員?究竟是要仇恨自己的同胞,還是要跟自己同胞選擇一個理性而良好的一種相處方式?
 
「由此就可以發現,交流本身還是有益於兩岸相互的認知和理解,」所以楊開煌個人非常讚賞任何形式的兩岸團體交流,而且非常希望愈來愈多愈好:「去過大陸以後,對大陸的看法就會不一樣,這樣也可以逐步影響台灣的青年人。」
 
轉自:遠見/ 文‧邱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