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蔡英文國家認同的操作策略

評論   11/2/2011   3512

黃靖邦 

在中華民國100年國慶的前夕,蔡英文突然拋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說法,調整她與民進黨過去「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是虛構的」的國家認同主張。看似改變,然而從蔡英文談話的內容、時機,以及民進黨內的反應來看,與其說是改變,毋寧說是在國際與選票壓力下不得不的舉措,是一種權宜的選舉策略。實質上,蔡英文還是那個主張「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操弄分化台灣族群的蔡英文。

蔡英文選擇在訪問美國、日本歸來,以及100年國慶前夕,拋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說法,完全是在說給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與日本〉,以及中間選民聽。因為蔡英文了解到她的美、日之行,並未取得美、日的信任,反而加深他們的疑慮。不僅傳出美國官員認為蔡英文「無意願與能力繼續維持過去幾年兩岸享有的穩定關係」,並立即核准軍購案,以及放出將於年底或明年初給予台灣免簽;日本除了與台灣簽定投資保障協定外,國慶祝賀團團長前首相麻生一到台灣即公開預祝馬英九總統順利連任。凡此種種,都被解讀日本、美國在明挺、暗助馬英九,且這種效應有繼續擴散之勢,逼的蔡英文不得不拋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以止血。

其次,選在100年國慶前夕,也是情勢所逼。因為參不參加國慶大典已隱然被形塑成對國家認同與忠誠度的問題,特別在一連串的慶祝活動後,必會一定程度的提升國人對中華民國的認同度,而形成主流民意。蔡英文與民進黨若仍一昧的主張「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是虛構的」,恐將背離主流民意,不利於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再則,若認同中華民國一旦發酵,總統大選形成一場「中華民國的保衛戰」,勢必大幅壓縮同屬藍營宋楚瑜的選票,甚至提早催化「棄宋保馬」,宋楚瑜未必就會選到底。如此一來,蔡英文寄望宋楚瑜分裂馬英九選票的策略將不可恃,而固守綠軍40%左右的基本盤又不足以當選,因此,在國家認同的策略操作上不得不做權宜性的調整。而搭100年國慶的議題,則最容易達到曝光與混淆的效果。

然而從民進黨內與獨派人士的談話,更加證明了蔡英文的「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之說,完全是基於選票考量的「階段性權宜之計」。台獨大將陳儀深說蔡英文現在是總統候選人,所以「選舉有選舉的語言」;台灣國際法學會秘書長李明峻說,要學奸詐一點,票加起來會贏最重要,選完再來改嘛!前民進黨主席姚嘉文與台獨聯盟主席黃昭堂都認為蔡英文是要選舉的人,可以做出適度妥協;台灣社社長吳樹民也說,要選舉的人應該有點彈性;民進黨中執委洪智坤則指出,這樣的論述用意在於緩解特定族群對「中華民國」消失的疑慮。從他們的談話,顯然蔡英文對國家認同的「權宜性」談話,只是為了掩飾她與民進黨「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是虛構的」主張的行銷手法與文字包裝策略。

蔡英文雖然說現在的中華民國政府已不再是一個外來政府,但卻一再強調台灣人可以原諒,也可以包容國民黨,包容中華民國的政府,包容在我們台灣觀念中。這話十分的弔詭,表面上說的好聽,實際上包藏禍心,無論在文字或語意上都一再刻意區隔台灣人與國民黨、中華民國,更在明示或暗諭台灣人〈民進黨〉與外來人〈國民黨與中華民國〉。將民進黨與台灣人連結成「我們」,把國民黨與中華民國打成他們,分化台灣族群,製造台灣對立的意圖十分明顯。

一個人的思想、主張不是不能變,蔡英文的國家認同當然可以改變,關鍵在於態度、誠意與真心。因此,主張台獨數十年如一日的蔡英文,應先公開收回「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的主張,並效法前副總統呂秀蓮,勇敢的說出「中華民國台灣」已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沒有必要再主張台灣獨立了。否則,再多的言語、再好聽的話,都只是在選票考量下階段性、權宜性的選戰策略罷了,既不能取得國際社會的信任,更難獲得台灣人民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