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債券著風暴影響馬政府的態度

評論   6/28/2012   3053

孫家震

最近這兩年歐洲的經濟風暴似乎一直蠶食鯨吞著全世界的經濟,先是美國失業率的提高,中國的出口率下降,導致台灣的經濟也跟著衰退,或許這是一連串的大事件,但是馬政府的態度卻是利用這次經濟的慢性衰退來達到自己增加稅收的目的。台灣的負債比其實沒有很嚴重,畢竟有著良好的負債才有更多在國際間談判的籌碼,而歐洲的金融主要導因就在於各個國家的無限制擴張,而全體歐洲會員國坐在同一條船上,不論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好是壞,多少都會牽連在一起。

馬英九近期連任後的增稅制度惹的天怒人怨,先是油電雙漲,光是中油和台電的制度備受矚目,可是馬政府依然強至徵收台灣國民的稅收,這好比現階段歐洲各國家福利擴張過大,國家無法負荷就強制增加一般大眾的稅收。台灣的薪資所得已經倒退到三十年前的水準,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民眾過著低水平的收入生活,而現代年輕人已經沒有儲蓄的觀念,因此賺多少錢就花多少錢的態度下,似乎要有經濟衰退的感覺可能需要兩三年的時間,可是這樣的警訊代表一般民眾無法應對緊急情況,因此現金卡和信用卡的使用度才會如此擴張。

馬政府其實不能在國家面臨經濟危難時後強制徵收大眾國民的薪水,畢竟如果一個國家失去了購買力,惡性循環下就是導致工廠的倒閉和失業潮的產生,在大選前歐洲的債券風暴已經產生,台灣許多依賴歐洲為主要輸出的企業早就面臨斷炊,可是馬英九為了自己的選舉斷然利用政府的公權力介入市場的機制,導致許多以歐洲為主要市場的企業損失慘重,本以為大選後可以修生養息,沒想到油電的漲價等於間接讓許多工廠造成二次傷害,逼迫許多企業產生出走潮,就算願意留在台灣的中小企業不得不減少薪水來應付這段時間的損失,員工拿著低落的薪水又必須應付隨之而來的民生上漲,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許多問題的產生,這些問題當然包括生育率的降低,消費力的減弱,休閒次數的減少,慢慢的全台灣根本無法依賴本國人的消費力,更加仰賴中國大陸的到來。

台灣其實本身是個市場,雖然兩千三百多萬的人口跟廣大的中國比起來太國於小,可是畢竟台灣的生活水準高於中國很多,一般商店不需要付出太多的人力成本就能應付高水準的一般民眾。馬政府在這種環境艱困的時候其實不能增加稅賦,相對的還需要減少稅賦擴大公共建設的支出,可惜台灣這樣的兩黨政治常常被有心人士利用,有新建設台灣演變到大家來貪污,或許馬政府了解這樣的循環,斷然的採用增加稅收的方式來應付台灣的債務問題,對於一般百姓來說十分困苦,但是也等於斷了民進黨的財源,不知這樣做法是福還是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