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將兩岸新聞交流拉入政治漩渦

評論   3/9/2012   2941

徐榮

新聞媒體在大眾的眼中代表的揭漏先驅,也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民主素養,換句話說也代表的不同政體下有著不同的媒體著眼處,雖然兩岸的經濟交流已達到直接互助的地步,然新聞媒體的敏感專業區域卻始終夾帶著政治因素導致至今交流程度只有互相派遣駐點來論之,況且在一黨獨大和民主自由的兩個全然不同的政體中,媒體大都扮演著推波助瀾的效果,中國是完全控制著媒體,而台灣是個媒體染著利益薰心的國家。

九二共識中對於兩岸專家而言,都已經能預測到往後的所有階段性困難點,最為困難的就屬文化的共識,因為這牽扯到軍費和國家政體的完整表現,新聞就屬於這方面最困難的地方,早期在茉莉花革命中,導致阿拉伯附近許多專制政體的崩解,這也是中國最反感的事件,可是不論網路也好,新聞報紙也好,一般民眾能獲得資訊的地方也只有這兩種多媒體,早期的電視就有著很好的催化作用,加上填鴨式的教育下,容易產生愚民的環境,然近期的網路效應下,就算中國大力阻擋網路的自由性,可是擋不住一般民眾求知的慾望,台灣總統大選讓中國所有的民眾都在專注,可見一般。

新聞媒體的開放必須先自治記者本身的素質和播報媒體的敏感度,了解到兩岸在文化上的認知,比如中國在乎的是集體運動,台灣在乎的是兩黨的互相干擾等等,只要在台灣牽扯到台獨或是民生的問題,寧可流血上街頭也不願和平對談,這就是文化上的政治差異,也間接導致新聞媒體的基礎點不同。人們活在大環境中都希望能和社會多點互動,多點話題來抒發自己的意見,順帶教育自己吸收消化資訊的能力,但是如果資訊來源是過濾過的,或是人為創造具有催眠作用的話,比如北韓時代的催化廣播,都會帶給整體人民很大的認知傷害,無法獨立思考下就會產生怨恨和求生的渴望,當然如果媒體對於事件的真相有的誤導的作用下,也會直接造成兩岸和平的傷害點。

往後能否真得新聞到達進步的程度還需要商榷許多地方,經濟的交流為了平衡兩岸人民的生活,新聞卻是推波助瀾的不確定因子,這樣讓許多政府在交流前都會割捨在一旁也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