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訂容易退費難,跨境網購不簡單

財經   2/4/2021   390

(本報訊)
 
農曆春節假期前夕,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下稱行政院消保處)提醒民眾慎選海外網購交易對象,事先瞭解可能的問題與因應之道,才能降低交易風險。
 
行政院消保處與韓國消費者院自108年簽訂瞭解備忘錄以來,已協助國人處理24件跨境消費爭議,其中12件為網購糾紛,爭議態樣包括運送時受損、退運或延遲出貨等。最終這些消費者的訴求,倘非都可獲得業者妥適回應,更遑論在其他國家網購發生糾紛的結果。鑒於跨境網購風險較高,與其事後傷腦筋,不如事前審慎評估並做好防備。行政院消保處經整理案例與國際資訊,提醒欲跨海下單的民眾多加注意,並提供建議如下:
 
一、認明海外交易對象:
 
(一)認明廠商所在地:切忌看到中文網站或app就認為是國內店家,以為享有7日內無條件退貨規定的保障。有位民眾看到交易明細出現國際運費和關稅,才知道是跨境交易而拒絕簽收,但廠商不僅不退貨款,且要求消費者補交退貨運費。請注意,此處所稱的廠商都在國外,除非交易條款或廠商事前承諾可免費退貨,否則等出貨後才主張「無條件」退換貨,恐全看廠商態度。
 
(二)避免向個人賣家購買:多數國家的消保法規只規範對業者的買賣(B2C),不管個人間的交易(C2C)。曾有消費者向社群網友下單衍生糾紛,縱然提出申訴,也礙難受理。
 
(三)詳查賣家資訊:有些商品網頁實際只負責承攬訂單,購物前一定要仔細檢視賣家評價和交易紀錄等。
 
(四)慎選貨運代理商:消費者應看清楚貨運代理商或集貨商的服務項目和免責條款後,再決定運送方式。
 
二、採取降低風險措施:
 
(一)善用第三方支付工具:消費者確認收到商品後,第三方支付才會支付貨款,交易安全較有保障。
 
(二)採用信用卡支付:可檢視信用卡是否有購物保障條款;此外,必要時可透過發卡機構協助解決爭議或取回款項。
 
(三) 選擇較安全運送方式:網路商城若有直運或與知名快遞合作,能追蹤貨物位置並對貨物丟失負賠償責任者,不妨優先考慮。
 
三、瞭解物流運作規則:
 
(一)物流程序:海外網購,一連串國際貿易作業程序難以免除,這些工作未必由購物網站代理,可能有中介的業者(如代購、代付或貨運代理商),消費者需詳閱運送條款,積極追蹤運送進度。
 
(二)進口規定:許多產品輸入受到管制,因此消費者對報關規定不可全然不知。此外,財政部之快遞收貨人實名認證制度已於109年上路,建議民眾應下載「EZ WAY易利委」App,完成實名制註冊認證,以免網購包裹卡關。
 
(三) 退運規定:收貨時發現規格或品質不符,想退回國外換貨,外國業者未必願負擔退運費用,退貨條款是否也適用於境外買家,需特別留意。
 
(四)貨運遺失因應之道:商品遺失後,消費者須向購物網站或貨運代理商通報,有些購物網的條款註明,遇貨物失竊,消費者應向當地(海外)警察機關報案。
 
(五)溝通的語言:網購下單頁面或有中文標示,但外國網站多無中文客服人員,更別提向外國警察機關報案,僅能用外語溝通,且多數不受理線上報案。消費者若不熟悉外語而無法與當地廠商溝通,或看不懂交易條款等情形,實應謹慎考慮。
 
行政院消保處提醒國人,倘不幸發生跨境消費糾紛,行政消費者保護會網站提供「涉及跨境消費爭議之處理機制及管道」(https://cpc.ey.gov.tw/Page/80CCBC4EBF4F77C8)等資訊,請參考運用。